酸透的優之甜品 Mercedes-AMG GT C Roadster
前往瑞士試 S-Class 之前,我們開著平治 AMG GT C Roadster 在德國與瑞士之間狂轟了六百多公里,走訪了一個有八百多年歷史的葡萄莊園,在這個季節,園內葡萄與各位看見這部開篷跑車一樣,都是酸的!
Text: Benny Tsang Photo: DAIMLER AG & Benny Tsang
甚麼是平治 AMG GT C Roadster 呢? 千萬不要認叻用恆常的平治 GLA、GLC、GLE 及 GLS 命名方式胡亂猜測,以為 GT C 就是細一個碼的 baby GT S,實際上,GT C Roadster 乃平治 AMG GT 家族的新成員,簡單來講,2014 年面世、由 AMG 開發的平治 GT 跑車,現已發展成一個有多達 6 個型號的車系,除了專為競技而設的 GT3 賽車外,硬頂街車有 GT、 GT S 及 GT R 三款,馬力分別 476hp、522hp 及 585hp,而開篷型就有 GT Roadster 及 GT C Roadster 兩款,馬力分別 476hp 及 557hp。
保時捷 911 式擴張
用普通車迷較易理解的比喻,如果 AMG GT 是保時捷 911 的話,不同型號的GT 就好比 911 有 Carrera、Carrera S、Turbo 等版本的 Coupe 及 Cabriolet 變種,俗一點說,就是廠方用同一個車系以大包圍方式滿足不同車迷的口味。
除了 GT3 賽車外,五款街車都是以同一台編號 M178 的 4.0 公升 V8 直接噴注雙 Turbo 引擎為基礎,再調校成四種不同輸出,雖然都採用了 7 前速 DCT 雙離合器自動波箱及後輪驅動布局,但不同型號會透過不一樣的波箱齒比、後軸差速設計、懸掛配搭、後輪轉向功能、可選用的行車模式、甚至不同的前後軸跨距設定等機械細節,以換取不同的駕駛風格。
闊車身夠霸氣亦添壓力
與早前在港試駕過的 AMG GT 硬頂型相比,這部 GT C Roadster 除改用了與AMG GT R 相同的 Panamericana 垂直飾條鬼面罩外,最容易感受到的分別,就是 GT C 用了闊車身所帶來的霸氣與壓力,為要應付那強勁的性能,AMG 的車身及底盤工程師決定為尾沙板加闊,使後輪跨距由普通版 GT 的 1,651mm 增至 1,695mm,而車身闊度就由 1,939mm 增至 2,007mm。
看著行家駕駛的 GT C Roadster 跑在 200 米之前,那扁平的尾燈組令整部車的觀感有點像 911 Cabriolet,不過比例感卻很不同,像高度矮了 5%、寬度增加了 15% 的 911,可想而知此車絕對是肥仔一名。本來,2,007mm 的寬度不算甚麼,至少我也曾開過 2,030mm 闊的林寶堅尼Aventador S 呀! 但上次的林寶大牛是在賽道上開,萬一失手仍有草地及空氣做朋友,車身未必會有損傷,在德國的 autobahn 狂轟 GT C Roadster 本來不足為懼,可是試駕路線不乏長達兩、三公里的修路工程路段,三線改兩線行車之餘,「快線」進一步收窄至只有原來闊度約 90%,與慢線的大貨車並肩而行,壓力可謂大到「爆錶」,若在修路工程路段遇著快線前方有慢車所阻,我不會冒險與大貨車並駕齊驅,而選擇收慢至大貨車之後,再等機會望空衝刺。
COMFORT 一樣逢車過車
GT C 的輸出達 557hp 馬力及 69.4kgm 扭力,性能僅次於 GT 系列最強街車GT R,跟普通版 GT 相比,GT C 的 AMG DYNAMIC SELECT 系統除了COMFORT、SPORT、SPORT + 及INDIVIDUAL 選項外,還增設了RACE 模式, 用SPORT + 跑autobahn 好還是去到盡用 RACE 模式更好? 跑過兩三百公里後,我的結論是面對公路上其他弱旅,用 COMFORT 最好,開得輕鬆,亦已經足夠快,因為這台 M178 機器不到 2,000rpm 已是最大扭力區,D 波 120km/h 巡航,輕輕「篤」油門,就可輕易加速至 200km/h 以上,毋需太大的踩油動作去刻意逼波箱大幅拖波,一樣有很好的加速效果。我也試過在一些市區路段貪得意用 SPORT +,每次踩油或收油,排氣喉的響喉效果無疑更過癮,但我覺得會嘈住其他人,所以很快已轉回 SPORT 了,用 RACE mode 時,排氣聲理應跟 SPORT + 屬同一水平,但行 RACE,波箱遲遲不會升上高波,由於引擎長時間於高轉運作,令實際聲效變得比 SPORT+ 時震撼,而值得一提的是,RACE mode 會自動將 ESP 防滑系統轉為 ESP Sport 狀態,介入時間會推遲,廠方建議只宜在賽道上使用,不太適宜行街,雨天使用更務必要小心。
55 升燃油行 450 公里
我和另一行家朋友多用 COMFORT 及 SPORT 模式駕駛, 其中一個明顯優勢是用少了燃油,因為這兩個模式除了比 SPORT + 更快升上高波段、令引擎平均轉數更低之外,COMFORT 模式的引擎還會在低負荷期間進入滑行狀態,有助降低油耗,試車第一天,我們的一部 GT C Roadster 毋需到油站加油,已率先跑完 450 公里返抵慕尼黑下榻的酒店,油缸還剩餘兩小格燃油,GT C Roadster 的油缸容量為 65 升,翌日再出發時,錶板剛顯示正使用最後 10 升的備用燃油,換言之,之前的 55 升燃油共跑到 450 公里,相等於實測耗油量 12.2L/100km,與廠方公布的 11.4L/100km 相距不遠,但據其他多以 SPORT 或 SPORT + 行車的行家所講,行駛了 200 公里時,油針顯示只剩下半缸燃油,不得不到油站加油才可完成首天行程。
圖中的 AMG Solar Beam 黃色車身,香港稅前價需另加 HK$66,000;除了紅或黑色外,軟篷仍可選擇褐色。
軟篷採用 3 層布料製成,以 Z 形式電摺,收摺只需 11 秒。
AMG Sports 桶座除了 AIRSCARF,亦可首次選裝冷暖風恆溫功能。
控制台的 8 個功能鍵以 V 形排列,設計概念源自 V8 汽缸引擎布局。
部分有用功能未驗証
GT C Roadster 是開篷版的高性能型號,跟 476hp 的 GT Roadster 相比,多了不少可增加戰鬥力的規格提升,例如 7 速 DCT 波箱的尾牙由 3.667 加大至 3.875,同時將 1 波齒比由 3.397 改為 3.077、7 波則由 0.633 改為 0.693,2 至 6 波齒比不變,令 1 至 7 波的整體傳動比率界乎 11.923 至 2.685 之間,分布比 GT Roadster 的 12.456 至 2.321 緊密一些。另一重要功能提升是後軸加設了後輪轉向功能,車速 100km/h 之下跟前輪擺動方向相反,100km/h 以上的擺動方向則相同,廠方雖然沒有披露後輪轉向角度有多大,但從物理角度,與前輪反向或同方向擺動分別可帶來縮短或拉長軸距的作用,我們在一街道 U-turn,以為路面未必夠闊,卻可以一手軚成功調頭,後輪轉向功能不但有助泊位調頭,從其他設有相同功能的跑車得到的經驗,後輪轉向亦可提升窄彎操控的靈活牲,只可惜今次在歐洲試車的路線以公路及快彎為主,未能考驗 GT C Roadster 在窄彎上的靈活度。
同樣未能驗証的是後軸電子控制限滑差速器的具體表現,普通版 GT Roadster 的尾差速是機械式設計,運作反應較被動,而 GT C 版的差速器,電腦能根據即時的行車數據調節最恰當的鎖合比率,為左右兩個車輪提供最有效的動力傳遞,理論上,這設計有助提升彎路極限速度,重油出彎可承受的速度會更高,亦更受控,相信要在石澳道及荃錦公路等多慢速彎的山路,才較容易感受得到電子控制限滑差速器所帶來的優勢。
試 PRE-SAFE 夠安全
只可惜,平治表示日後 GT C Roadster 在港未必會有示範車,所以今次在歐洲已盡量作最全面的測試,想不到的是,首天在斯圖加特市區出發不久,我們便試到了不常測試到、在香港屬稅前價 HK$7,200 的選裝項目PRE-SAFE 安全預警系統,話說當日四部車同時出發,途經一個路邊設有「快相機」路段時,前車快速收慢, 先是 COLLISION PREVENTION ASSIST PLUS 系統探測到與前車距離快速縮短,錶板先亮起與前車距離太近的紅色三角形警示燈,並發出了響聲警報,繼而觸發自動煞車功能將車速減慢,同時 PRE-SAFE 已將安全帶收緊,我坐的座椅,座墊的傾角亦調至輕微向上傾,目的是一旦首尾碰撞無法避免,車內乘客的坐姿都在最理想位置,以減輕受傷程度,而以上一連串動作,只在半秒至一秒的瞬間之內便告完成,肯定比常人的反應為快,感覺十分安全。試車期間天氣雖時晴時雨,但以鋁及鎂等輕金屬為支架的電軟篷,能於 11 秒完成開關,並可於車速 50km/h 以下操作,完全不減我們開篷駕駛的興致。即使開著篷以 220km/h 飛馳,車廂的亂風及風噪仍然不高,座椅後方那塊只有數吋高的透明風擋,效用似乎相當好。GT C Roadster 的 Sports 桶座標準已設電熱功能及 AIRSCARF 頸部暖風裝置,在夏季的歐洲,這些功能都用不著,反而很期待香港列作 HK$9,400 選項的冷暖恆溫座椅,這是 AMG Sports 桶座首次加入內置冷暖風恆溫的新功能,在冬季開篷用 AIRSCARF,夏季開篷則啟動冷凍座椅恆溫,雖有罪惡感,但感覺肯定一流。
總的來說,由以往的 SLS AMG 發展到現在的AMG GT 系列,可見到平治 AMG 對旗下頂尖跑車的發展策略作出了重大調整,以前的 SLS AMG,有鷗翼式車門,賣經典設計,地位高高在上,身價達三百多萬港元。改用傳統車門及 GT 車身設計的 AMG GT 系列,定位及身價雖稍向下移,但論戰鬥力及科技水平,不但不下於 SLS AMG,甚至乎有更多屬於當代跑車的尖端技術,實力不用懷疑。而 AMG GT 不同型號的變種正逐漸增加,在保時捷 911 與法拉利之間,提供了一系列有新意的霸氣選擇。
GT C Roadster 的底盤設定硬朗,懸掛行程短,一般行街用 SPORT 模式,操控已相當跑車化。
容量 165 公升的尾廂,約可放下一個中型行李箱。
測試車已加配 AMG DYNAMIC PLUS package,設有動態引擎及波箱底座、更紮實的懸掛設定、AMG PERFORMANCE 軚盤及錶板改用橙金色的刻度等。
測試車已配備香港稅前價 HK$90,000 的 AMG HIGH-PERFORMANCE 陶瓷制動系統,前碟直徑增至 402mm,金色卡鉗設有 AMG CARBON CERAMIC 字樣。
這塊小小的風擋,開著篷以 220km/h 行車,車廂亂風及風噪仍有限。
GT C Roadster 的車頭雖相當長,但編號 M178 的 4.0 公升 V8 雙 Turbo 機器及波箱的安裝位置仍十分接近駕駛艙。
尾擾流翼按速度自動升起,亦可按掣升高。
一如所有人手裝嵌的 AMG 機器,引擎上方都裝有技師簽章的金屬牌。
SPEC.
車價 HK$2,788,000
引擎 3,982c.c. V8 汽缸 DOHC 32 活瓣直接噴注渦輪增壓
馬力 557hp/5,750-6,750rpm
扭力 69.4kgm/1,900-5,750rpm
傳動 7 前速DCT 自動+/-,前置引擎,後輪驅動
懸掛 雙搖臂/ 雙搖臂 (前/後)
制動 390mm 鑽孔通風碟/360mm 鑽孔通風碟 (前/後)
輪胎 265/35 ZR19 / 305/30 ZR20 Michelin Pilot Super Sport (前/後)
尺寸 4,551mm/2,007mm/1,260mm
軸距 2,630mm
車重 (DIN) 1,660kg
加速 0-100km/h,3.7 秒 (廠方數字)
極速 316km/h (廠方數字)
耗油 11.4L/100km (混合;廠方數字)
查詢 仁孚行 (Tel: 2895 733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