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次在西班牙試 R8 RWS 的下半場,廠方安排了我們在一塊如整個維園般大的空地上,以 R8 RWS 玩甩尾,空地上以多組「雪糕筒」設置了像「五指山」的行車路線,要以側滑方式甩住過 90 度角或接近「髮夾彎」弧度的「雪糕筒」,本來是乾地上玩甩尾,但試玩期間一直下著雨,將行車模式設定為 Dynamic 及完全關上 ESC 防滑程式後,2 波俾少少油出彎,話甩就甩。
Text: Benny Tsang Photo: Audi Media Service & Benny Tsang
R8 RWS 是中置引擎後驅車,同所有 MR 布局的汽車一樣,開著 R8 RWS 玩甩尾最難「捉」就是開始「甩」那一刻,因為 MR 車較重的機件都很接近全車旋擺的中心點,而駕駛者的乘坐點又很接近這個中心點,所以當開始甩尾時,駕駛者接收到的重量轉移訊息往往比引擎在車頭的 FR 車為少,因此,當駕駛者的身體接收到開始甩尾訊息,而要用反手軚救車時,往往已太遲,即使第一個甩尾動作成功以反手軚令走規逆轉,很多時亦會因為救車幅度過大而引發另一方向的甩尾,由於一般人會被第一次的甩尾及救車過程弄得手忙腳亂,因救得太多而要進行第二度修正時,便很可能會錯過最合適的救車時機,最終下場是沿地打白鴿轉!
R8 LMS GT4 賽車
奧迪賽車部 (Audi Sport GmbH) 於 2009 年推出了第一代 R8 LMS GT3 賽車,2015 年加推以第二代 R8 為基礎的 R8 LMS GT3 之後,去年再推出專為 GT4 賽例而設的 R8 LMS GT4 賽車,為一眾業餘車手提供入場門檻較低的競賽用車。GT4 賽車除了馬力比 GT3 低,機械設計也較接近街車,R8 LMS GT3 只有約 50% 組件與街車共用,R8 LMS GT4 則採用 60% 以上的街車組件。
根據 GT 賽車的公平競技原則,R8 GT4 的引擎加裝入氣限制裝置後,最大馬力約 495 匹,比街車及 GT3 賽車分別少了 45 匹及 90 匹,引擎使用街車的電腦控制元件,但更改了控制供油的程式,並配上新的競賽用排氣系統。其餘底盤上的改動,吸震筒、彈簧及穩定桿均為可調校的賽車配搭,專用的鋼製煞車碟,制動卡鉗及冷卻管道都重新設計,確保實戰下的穩定性,電子液壓控制轉向系統源於 GT3 賽車,18 吋競賽輪圈為 5 孔式設計。駕駛艙則有可記錄賽車數據的軟件、PS3 座椅、安全保護網、6 點式安全帶及鋼製安全保護架等,底盤及車身構造大致與街車相同,主要以鋁合金及碳纖強化塑料製造。
Frank Biela 賽車水上飛
等玩 R8 甩尾期間,廠方特別安排了廠隊車手 Frank Biela,駕駛著 GT4 賽車載我們在雨中飛馳,Frank Biela 自 1990 年代起效力奧迪廠隊,曾贏得 DTM 總冠軍、1996 年澳門東望洋大賽及五屆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等重要錦標。
今次供 GT4 飛馳的跑道屬「窄場」,可能是天雨關係,Frank 僅以較保守的方法駕駛,大部分時間以 3 至 5 波行車,整體感覺比想像中舒服,跟三個月前在珠海坐過的 AMG GT3 賽車相比,彎前重 brake 及重油加速時, 今次所感受到的 g-force 都細得多,但到底這是 GT4 與 GT3 之間的分別,抑或兩個場地的行車速度有大差距,還是兩次負責駕駛的車手有截然不同的駕駛風格,才令兩次的乘坐感差距那麼大? 我想主要原因,就是 GT3 與 GT4 賽車的特性,的確有很大的差異。
SPEC. (R8 LMS GT4)
引擎 5,200c.c. V10 DOHC 40V
馬力 495hp
扭力 56.1kgm
傳動 7 前速雙離合器自動,中置引擎,後輪驅動
懸掛 雙搖臂/雙搖臂 (前/後)
制動 380 x 34mm 通風鋼碟 / 365 x 32mm 通風鋼碟 (前/後)
輪胎 305/645 R18 / 325/705 R18 (前/後)
尺寸 4,467mm/1,990mm/1,240mm
軸距 2,650mm
乾重 1,460kg
加速 0-100km/h,4 秒內 (廠方數字)
極速 250km/h 以上 (廠方數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