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馬在1970年代出產了中置引擎的M1跑車,間接催生了其後的一系列BMW M高性能快車,事隔三十多年,寶馬第二部中置引擎跑車以混能姿態登場,未來幾十年,寶馬的混能技術或會很精彩。
在1978年,寶馬Motorsport賽車部門在林寶堅尼一班底盤工程師的相助下,製成了首部中置引擎的量產跑車M1,寶馬在三年內共生產了453部M1,以滿足國際汽聯對當時Group 4賽事規例的要求,當中433部M1為街車版,配BMW Motorsport部門加工的M88/1機器,3.5公升排氣量,馬力273hp,另外20部用於BMW M1 Procar Championship單一規格巡迴賽的賽車版,配上渦輪增壓器,馬力高達850hp。起初的M1 Procar Championship屬F1支援賽,不少當代F1名將都參與其中,1979及1980年兩個賽季的總冠車,便分別由羅達(Niki Lauda) 及畢奇(Nelson Piquet) 奪得。
BMW Motorsport後來涉足高性能街車市場,率先將3.5公升直6汽缸的M88/1機器進一步加工,改用了更先進的Bosch Motronic燃油噴注系統,馬力增至286hp,這台M88/3改良型機器,先後於1983及1985年成為E24 M635CSi及E28 M5的動力來源,後來,對車壇影響更深遠的M3,也是出自BMW Motorsport部門之手。
四驅混能跑車
兩年前面世的i8充電式混能車,車身輪廓充滿M1影子,但骨子裡的技術細節卻與BMW Motorsport的理念不同。寶馬成立了BMW i品牌,並大力發展全電動及半電動的混能技術,除了相關的電力驅動組件外,BMW i還在輕量化車身及底盤的物料應用方面努力鑽研,例如售價不到40萬港元的i3電動車,便以鋁合金及碳纖維等製成地台及駕駛艙外部結構,製作比市面上的電動車更有誠意。i8則是2+2座位的充電式混能跑車,駕駛艙與車尾行李艙之間,隱藏了一台1.5公升三汽缸Turbo引擎,馬力達231hp,引擎動力透過一台6前速Steptronic自動波箱驅動後輪,至於前輪,則有一台131hp馬力的馬達負責驅動,所以,嚴格來講,i8是一部四輪驅動的混能跑車。
駕駛時可利用波棍台上的Driving Experience Control選擇按鈕揀選ECO PRO或COMFORT模式,這兩個選項都是採用「電動先決」形式運作,如只是順勢駕駛,車速65km/h以下引擎並不會開動,試車當日途經市區,便多數時間只以馬達驅動,若有較大的加油動作、或把波棍左移進入SPORT模式,就會改以「引擎動力先決」形式運作,引擎處於「長著」狀態,馬達則在需要猛力加速或協助修正甩尾動態時才主動介入。使用SPORT mode 時,除了錶板會換上另一個紅色的顯示格式外,軚感及懸掛設定也會改用較運動化的取向,同時,傳動系統的聲調也變得更跑車化。
Text & photo BENNY TSANG